如果你曾经留意过烟花爆竹包装上标明的出产地,那你会惊奇的发现,各种样式的鞭炮,都是清一色的“ 中国制造 ”。不仅如此,全世界各地炸响的鞭炮中,有 90% 都产自中国。
【资料图】
在全世界的烟花贸易出口业中,中国独占鳌头,以一己之力承担了全球 80% 的贸易出口量。毫不夸张的说, 假如中国某年突然停止烟花的出口,世界上将会有数以亿计的人看不到夜晚的烟花,见不到噼里啪啦的热闹。
然而,为何在国外放得轰轰烈烈的烟花爆竹,近几年在我们国内却经常“熄火”? 是“禁燃令”该负全责吗? 长久以往下去,我们从2000多年前传下来的这个民俗,是否会逐渐失传,变为国外的东西?
中国成为最大的烟花爆竹制造者,离不开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传统文化。与过年的风俗一样,燃放鞭炮等行为也是从 2000 多年前就流传至今了。
几乎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听过关于人们点起火把,炸响鞭炮成功驱赶“ 年 ”这个怪兽的神话故事,在很多古书中也还依然保存着相关的描绘与记载:
古时候,人们途经深山露宿,晚上要点篝火,一为煮食取暖,二为防止野兽侵袭。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,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。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,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,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。
这里所说的动物,名叫“山臊”。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,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,吓跑山臊,即驱逐瘟邪,才可得吉利平安。
在古时候,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尚不能达到对世界中出现的一切事物做出解释,所以人们总是依靠信仰寄托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。就比如古人相信 火可以驱除不祥与邪祟 , 巨响能震慑鬼魅 , 驱散疬气 ,而随着烟花的点燃绽放,阳气可伴随升天,以达到驱散阴气,实现 阴阳相调 的作用。
于是为寄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,古人便以硝石为材料,借鉴炼丹程序,研制出了烟花爆竹,并逐渐实现产业化,通过出口走向全世界。
你或许听说过“ 浏阳花炮 ”的大名,我国设立的烟花协会(IFA)就坐落在素有“ 中国烟花之乡 ”美誉的浏阳。
作为世界上著名的花炮之乡,造型美观,色彩鲜艳,质量可靠的花炮让这个地方拥有了“ 浏阳花炮震天下 ”的美名。
与浏阳花炮齐名的还有以“ 中国花炮之都 ”著称的醴陵,被授予“ 中国烟花爆竹之乡 ”称号江西省上栗县,以及被封为“ 花炮之乡 ”的万载。这4个地方生产的花炮几乎是构成了中国花炮出口的全部。
说起中国制造的烟花与鞭炮,可谓是历史悠久,流传久远。
在至今 2000 多年前,我国智慧的劳动人民就用独特的方式制造出了烟花爆竹。据《武林旧事》、《西湖老人繁盛录》等书记载,在南宋时,烟火已经有空中大烟火和平地小烟火之分。再往后不仅种类逐渐增多,制作的工艺也根据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。
我国最早的爆竹其实并不是用火药做的,而用的是 带节的竹竿 。由于竹竿在点燃后,竹筒内的空气会因为受热而膨胀,迫使竹子内腔发生爆裂,从而发出噼哩啪啦的声响。因此,古人根据其特性就称之为“ 爆竹 ”,在唐代时“爆竹”也被人称为“ 爆竿 ”。
与“鞭炮”同时兴起的还有烟花,最早也被称为“ 烟火 ”。其实“烟火”的基本作法在原理上十分简单,就是在纸或泥做的外壳里填装可以产生烟火的火药,在被点燃后不同种类的火药与火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,于是就喷射各种颜色的火焰、火花或幻化各种景象。
短短数字,就使得当时的热闹情景可见一斑,我国的烟火制造在 唐宋时期 就已经相当成熟,为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绚丽多彩的烟火奠定了雄厚的基础。
其实“中国制造”的魅力就在于, 继承古时候的烟火制造技术,又含有时代特色的创新 。
以浏阳花炮的制造为例,规模较小的生产作坊在生产中往往采用的是 传统手工技艺 ,传承“匠人匠心”。多使用就地取材的土纸、土硝、硫磺、炭末、红白泥土等作为加工原料,从选材到生产制作总共有裁纸、卷纸筒、褙筒、整理筒口、腰筒口刮底、上筒、钻孔、扦引、扎引颈、结鞭、和最后的成封、成箱等 12道流程 、 72道工序 ,不可谓不繁琐复杂。
而规模较大的花炮制作商,在生产中满满都是 科技与狠活 。与小作坊依靠纯手工或是半自动化的装备不同的是,大厂中往往是以标准全自动化机器为加持,零散又复杂的原材料在进入到机器开始,仅需要 15分钟 就能“脱胎换骨”,变成一个完美的工艺品,然后装箱打包发往全球各地。
虽然全部工艺只需要15个熟练地工人,但在160多个高清镜头的无死角全程监控下,令人信赖的“ 中国质量 ”有了保证。
在“巨人肩膀上”的中国烟火不断达到 新的高度 ,以安全,可靠,无公害为特点的无烟烟花、冷光烟花、日观烟花、室内和舞台烟花等高科技新产品不断研发成功,就连花炮燃放也可由传统的 手工点火 改为 遥控点火 ,燃放程序全部由电脑编排操控,让中国烟花持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
新型产品种类也“ 一茬接一茬 ”,架子烟花,字幕烟花、立柱烟花等产品相继问世,以及近年来大火的名为“加特林”的烟火,由于其外观、燃放效果、像加特林机枪扫射,颇受年轻人喜欢。还有创新结合丰富焰火表现形式,与激光、音乐、喷泉、无人机结合的“烟花”,甚至还创造出独特的烟花艺术。
这“ 杠杠的技术 ”与创新研发的“ 中国速度 ”就完美的解释了为何在当今世界中,各地炸响的烟花爆竹基本上都来自中国了。
与众多冠上“ 中国制造 ”的工艺品相同,我国的烟花不仅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内需,通过出口与海外贸易,也为我国带来了较大的收益。
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,在2016-2021年期间,中国烟花、爆竹的出口数量稳定在 30万吨 以上,仅在2020年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,其余年份都处于不断加速增长中。
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在2021年1-10月期间,中国烟花、爆竹出口数量为 268014吨 ,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 35935吨 ,出口金额为 66229.3万美元 ,相比2020年同期增长了 10823.9万美元 ;而2022年1-10月出口量已超2021年全年,达到 358476吨 , 从出口金额方面来看,出口额达 10.07亿美元 ,已然超过2018年顶峰。
作为一个低成本,高收益的“暴利”产业,烟花爆竹业成为商业中的一块香饽饽。
在国家没有进行管制下,行业毛利率达到 45% 以上,烟花爆竹的确可以说是让首先“吃螃蟹”的一群人赚的盆满钵满;就算在近几年的严格管理下,销售利润率通常也达到 20%-30% 。
如此高的利润在加之全球如此大的消费量,那我国的烟花出口岂不是一个能够“一本万利”的产业?
其实我国挣到的钱都只是烟花产业中的“九牛一毛”。
因为我们国家单看烟花产量或是消费能力,都可以称之为很强,可是抵不住我国企业 利润率低 。
那那些高额的利润都去了哪里?答案是,出现在了 外资 的腰包里。
虽然我国依靠国内,每年都能保持在百万以上数量的烟花生产企业,对外出口量逐年增加。但实际上大多数烟花在出口后,都会被外国企业 再次进行改良加工,价格瞬间翻倍 ;甚至还存在通过中国企业进行代加工的现象,以低廉的原材料价格换取不可想象的利润。
根据美国烟火协会的数据显示,美国本土烟花企业前几年利润在10%-20%之间,而现如今烟花的平均售价却达到了批发价的三倍。
那我国为何出口量如此大,但是挣得却不多?那是因为中国烟花生产落入了前几年服装与零件制造的后尘。
依靠高量与低价取胜,企业的附加值被压得很低,原材料与人力基本由中国本土的企业提供,但经过外国企业的手,摇身一变价格翻番了,最终进中国人腰包的却少的可怜。
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第一大制造大国,怎么能忍受一直被外商“薅羊毛”,针对目前我国的生产创新能力,假以时日肯定能实现把该属于我国的钱都挣回来,甚至实现完全统领全球烟火市场也未尝没有可能。
参考文献:
1 《神异经》 2 《武林旧事》、《西湖老人繁盛录》等书中关于民间烟火的记载 3 浏阳花炮的制作流程 4 中国海关关于2021年与2022年烟花爆竹进出口的统计数据